物质世界的一切,在佛家术语里叫:色。世界上所有能看见、能摸到、能听到、能感知到、能想到、能测量到的东西都叫色,男女问题当然也包含在内,但远远不止于男女,色即是空,空不是无,不是什么都没有。空是有那么个东西,但那个东西看不见、摸不着,用科学仪器也测量不到,具体是啥也说不清,色不异空、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,异是离开。
色离不开空、空离不开色,色就是空、空就是色。现在看,空不就是能量嘛,色是质量。能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,从哪来的,现在也说不清。看不见、摸不着。但能明确的知道它存在。而且也明确的知道,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能量转化来的,所有的物质都能再转化成能量。现在了解的比较深一些,可以明确把物质量化,所以叫质量。能量也是对能的量化。不要量化可以简单的叫能和质。
1、色(识从字面上去解吧,对色就是司空见惯。而没用惯字而是用了性字,解法是一样的,只是色与性放在一起让人朝那个方向了点。色:生命中肉身物质现象。受:主观的感受现象。想:对外相的摄取现象。行:行动的发施现象。识: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现象。五蕴的顺序有其道理,首先肉身存在(色),才会有主观感性(受),然后感性现象才会对外界进行形象的摄取(想),而后行动的发施(行)才会产生,最后对客观世界产生认知与分别(识)。
而所谓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不是“空掉”、丢掉、或让五蕴不存在,而是照见五蕴的存在状态是“空”,是“不生不灭”,是缘生,是无常的。所以无所谓“空掉一蕴”的说法。照见五蕴皆空后,五蕴依然是五蕴,生命依然是生命,世界依然是世界。只是我们能见到(照见)其存在的真实状态。末学合十。
2、佛教中的空是什么意思呢?意译空无、空虚、空寂、空净、非有。一切存在之物中,皆无自体、实体、我等,此一思想即称空。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,或理体之空寂明净。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,尤以大乘佛教为然,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。佛教各时期、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。在原始佛教中,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。部派佛教时期,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。
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,空可分“我空”、“法空”两种。我空,即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,不断流转生灭,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,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;法空,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,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,但法空并非虚无,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,称为“妙有”,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。